苏海涛,湖南衡阳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硕士研究生,曾为《北京青年报》本市新闻部记者,现为《楚天都市报》深度报道部记者。
在北京任记者期间,他曾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杨帆门'事件"、"顺义奥运景观桥坍塌事件"、"肖志军事件"等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稿件,采访基本功扎实,作风严谨,视角独特。
2008年进入《楚天都市报》,在刚刚成立的深度报道部任职,他参与采访报道了全年所有的国内重大事件:
4月份,作为湖北省唯一受邀记者,苏海涛参与报道了"重走滇缅公路",他随着车队行走于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踏访滇西抗战遗址,采访幸存老兵,发回大量报道,让读者能全面了解那段历史,并在湖北发起"寻找湖北远征军老兵"活动,社会影响巨大。
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当日,他在现场见证,并发回大量湖北建设者的感人故事。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发生地震,当时大家都在摇摇晃晃中被疏散到楼下的草坪中时。苏海涛就和同事坐在了去机场的车上,先是订到5点20飞成都的机票,后来成都机场封闭,改签7点飞重庆航班入川。8点20分下机后,他们包了一辆越野车马上就往灾区赶,除了在一个高速路边的加油站等车加油时,买了点水和食物外,车再没有停过,就这样在地震当天晚上12点40赶到了都江堰,并在现场用电话连线发回了第一篇现场报道,事后了解,他是全国除四川当地媒体外,最早进入极重灾区的媒体记者。
13日一早,在得知都江堰进入汶川的道路一时无法打通后,苏海涛一行转道前往北川县城,当时解放军和医务人员都没进去,里面只有少量的武警官兵。
在前往北川的路上,车一路上都在群山之间行驶,不时可以看到山体滑坡现象,路边隔不多远就能看到被山上滚落的巨石砸瘪的车辆。
由于一直在下雨,而且余震不断,很多路边山崖上松动的巨石摇摇欲坠,不知道什么时候,多大面积的山体就可能砸下来。在过安县没多远,路上有交警设了一道卡,说前面很危险,不让通过,最后经过下车交涉,纠缠半天后,交警撂下一句话: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也管不了这么多了,你们非要走的话一切后果自负。
开车的当地司机一路上都在观察两边山石,一直在嘀嘀咕咕地说太危险了,不要进去了。后来到离北川大约10公里的地方,他把车停在一片开阔地的路边,死活不走了。最后,苏海涛和同事们只能下车,冒着雨步行进入北川县城。
在县城的废墟里,当看到一个个被压在废墟下的生命,当看到到处都是遇难者的遗体和亲人的悲号时,他忍住悲痛含着眼泪采访,于第二天发回了《北川县灾情直击--父亲徒手抛出废墟中的女儿》和《好好的一个家就这样没了--都江堰,这座城市在泣血》等感人至深的稿件,让湖北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到灾区的真实情况。
对于在灾区废墟中穿行采访的记者来说,频繁的余震应该是对生命最大的威胁。有一次,苏海涛在汉旺镇东汽中学一片废墟里采访,有一栋教学楼是4层楼的楼板全塌下来,但墙壁还有三面摇摇欲坠地矗立着。当时离地震发生已经有六七天了,底下已经基本不可能有活人了,离那片废墟几百米外就能闻到臭味,解放军战士们正在挖孩子们的遗体。
正当他在废墟上采访那些不怕苦不怕累的解放军战士时,突然边上哨声响起,边上一个解放军拉着他就往外跑。出来后才看到,三面墙壁在摇动,一大片墙壁"啪"地塌了下来,正压在他刚刚站着的地方,原来又是一次余震。
除了余震外,瘟疫也是一直是悬在灾区采访的记者头上一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利剑,特别是在采访的中后期。大家都知道,那么多失踪人员埋在废墟下,都已经腐烂成什么样子了,所以,每一个人员集中的挖掘点都被防护人员隔离开了。为了采访到第一手的鲜活新闻,苏海涛每次都戴上手套、口罩,进入最核心的疫区采访。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果你的采访不够生动,那是因为你离现场还不够近。
7月初,刚从灾区回来不久,奥运火炬开始在国内传递,他又受报社派遣,一路追随火炬传递队伍,前往山西、陕西、东三省、河北等地采访报道。
8月份,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举行,苏海涛作为楚天都市报奥运报道团成员,全程报道了这一盛事。他顶着酷暑,整日奔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和各类场馆,以独特的视角,优美的文字,为读者呈现出奥运期间别样的北京和别样的中国。
9月份,令中华民族倍感自豪的另一盛事--神州七号宇宙飞船发射。他又受报社派遣,前往内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当时国内数百名媒体记者云集,因为安全原因,许多记者被拦在场外,但他通过种种努力,进去核心现场,见证了神舟七号宇宙飞船返回舱着陆的场景,为全国地方媒体中最早进入现场的记者,为湖北读者奉献了特殊的"贴近式亲历式"报道。
2009年农历春节,苏海涛又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主动请缨,再次赴四川采访灾民过年。20余日的采访中,他横穿北川、安县、江油、绵竹、什邡、广汉、彭州、都江堰,进入震中汶川、茂县,穿越松潘到达平武、青川县城,将所有极重灾区县采访个遍。在北川的吉娜羌寨,他见到了慰问羌族群众的温家宝总理,与招待过总理吃年夜饭的羌民王成益一起感受政府的关怀,这已经是苏海涛第二次在灾区见到温家宝总理,第一次是在5.12后的汉旺东方汽轮机厂。
在采访行将结束之时,他又乘坐火车前往雅安汉源县城,采访湖北省对口援建工作,在工地上与建设者一起过年,并发回见证式稿件,让全省老百姓了解到湖北支援灾区的建设者们,春节期间放弃休息,为灾区重建加班加点的感人事迹。
在平时的工作中,苏海涛一向严格要求自己。他的手机24小时开着的,出差的行李在办公室里和家里各有一套,随时处于"战备状态",随时等候着出发的命令。
尽管来《楚天都市报》工作只有一年,但苏海涛靠自己的能力赢得了读者、同事和领导的认可。他在新浪的博客、腾讯的专栏都已经超过100万的点击率,许多读者有困难,都会主动给他留言,有新闻线索的也会及时向他提供。在都市报员工内部,他扎实的采访作风和不怕苦不怕累的职业精神也得到了其他编辑记者的认同,许多刚进报社的年轻记者都愿意找他探讨业务问题,而他每次都是尽心尽力帮忙。而一旦有重大报道任务,都市报编委会领导最先想到的也会是他,因为派他出去采访,领导心里踏实。
由于表现突出,2008年度,苏海涛先后被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评为"集团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被湖北省委宣传部评为"湖北省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其新闻作品《本报记者已进入都江堰灾区》、《废墟中捡回老校牌,我们复课了》被评为 "湖北省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好新闻"。2008年底,又被《楚天都市报》评为"2008年度楚天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