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远海,男,1956年2月生,中共党员,十堰市郧西县店子镇瓦架子村村民;乐文喜,女,1955年7月生,十堰市郧西县店子镇瓦架子村村民,二人系夫妻关系。姜远海自幼与爷爷奶奶、姑姑共同生活,姑姑虽然先天聋哑、智力残疾,却以母性本能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爱。1978年,他与乐文喜结为夫妻,将姑姑接到家中赡养。他们视姑如母,甘守清贫,几十载寒来暑往,89岁高龄的姑姑在呵护下安享晚年。姜远海、乐文喜曾获“湖北好人”等荣誉。
是姑姑更是“母亲”
姜远海出生时,20岁的姑姑因先天聋哑、智力残疾便一直跟着姜远海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姜远海4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他就由爷爷奶奶抚养,和姑姑一起生活。这个连生活都难以自理的姑姑,却用最纯粹的母性本能,成为他童年最温暖的依靠。
在姜远海记忆里,姑姑总爱把他搂在怀里,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打,哼着不成调的儿歌。物资匮乏的农村,她省下口粮塞进孩子衣兜,踮着脚尖摘下枝头野果,背着侄儿走过泥泞山路,就像一位毫无缺陷的母亲爱护着自己的孩子。
“她虽然大脑不清楚,也说不明白话,但是一直很喜欢抱我,看到我就笑。”姜远海回忆起小时候依然动容。温情的日子弥补了母爱的不足,也让姜远海和姑姑建立了深厚感情。随着年岁渐长,姜远海开始帮助爷爷奶奶悉心照顾她。
夫妻同心撑起“不倒的屋檐”
姜远海照顾残疾姑姑的事在当地传为佳话,他的善心孝行深深打动了同村姑娘乐文喜。1978年,乐文喜毅然走进这个清贫却温暖的家。由于爷爷奶奶年事已高,1981年姜远海夫妇便将姑姑接到家里一起生活。为照看姑姑,夫妇俩没有外出务工,几十年一直在家务农过活。
两人分工明确,姜远海每天在地里干活,乐文喜在家照护姑姑和女儿。姑姑经常会大小便失禁,弄脏衣服被褥,乐文喜就勤换勤洗,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都把姑姑身上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天做好早饭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姑姑洗脸、梳头,还变着花样把饭菜做得软香清淡。
随着家庭开销越来越大,姜远海开始在山上种植烤烟,乐文喜在家附近种地、养猪,做点零活维持家计。随着年龄的增长,姑姑视力越来越差,走路越来越不稳,照顾起来也就越来越困难。一次疏忽,她从房间里“摸”了出去,姜远海发现后立即跑出去寻找,最后在老屋后的烤烟房里找到姑姑。她摔了一跤磕到头,血流不止,回家后一两天不吃饭。姜远海便用糖水一勺一勺地喂,背她去村里的卫生所治疗,到后山采草药敷伤口。经过十多天的精心照料,姑姑才慢慢好转。自那以后,不管活儿再多再忙,夫妻俩都至少留一人在家照顾姑姑。
随着国家保障政策不断完善和精准扶贫战略深入实施,未婚未育的姑姑享受到了“五保”政策,每月还有养老金、高龄补贴等。姜远海也借助政策发展了中药材、木耳种植、酿酒等多种产业,还享受了危房改造优惠政策,一家人顺利脱贫。村里还为姜远海申请了公益性岗位,全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寒来暑往,光阴荏苒,一晃间夫妻俩已经照顾姑姑44年。如今,姑姑已是89岁高龄,身体还算硬朗。
孝心“接力”传承好家风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姜远海夫妻的孝心,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女儿和孙女。女儿参加工作后,每次回家必定会给“老小孩”姑奶带她喜欢的零食和衣服,陪她说话。小孙女也会学着外公外婆和妈妈的样子,大方地将自己好吃的都塞到太姑奶手里。
他们的善行义举如春风化雨,不仅滋润了小家,也浸润了整个村庄。瓦架子村邻里间有了矛盾总爱找老党员姜远海帮忙调解,在他劝说下大家愿意握手言和。姜远海夫妇用自己的言行教育着子女后代,感化着邻里乡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