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宝霞,女,汉族,197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护士长,主任护师。
她深耕一线35载,热心奉献,淡泊名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精神内涵,以其坚定的职业信念和高尚的医德情操,在医疗卫生事业中书写了一段熠熠生辉的奉献篇章。
三十五载白衣之路
1990年至2025年,35个春秋流转,公宝霞的护士服从挺括到磨出细痕,护理日志写满了27本,唯独不变的是扉页上那句“慎独守真,护佑生命”。作为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护士长,公宝霞带领的病房护理团队创下了“零缺陷零差错”的纪录——这不是偶然,而是35年里每个交接班时的逐项核对,每次巡视时的俯身观察,每一次处置时的精准操作累积的必然。
2023年底的寒冬,刚结束护理部紧急会议的公宝霞,又被委以代理病房护士长的重任。那段日子,住院部的走廊总映着公宝霞匆忙的身影:清晨5点半到岗,先查一遍重症患者的夜间监护记录;中午匆匆吃口饭就钻进库房清点防疫物资;深夜11点仍在核对次日的护理排班表。护士们说:“公护士长的口袋里总装着三样东西——记满患者需求的便签纸、备用的体温计、给晚班护士带的热牛奶。”公宝霞用35年的坚守证明:护理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全的责任长跑。
病房里的“应急队长”
作为黑龙江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护理队队长,公宝霞带领的15名队员平均年龄26岁。在武汉的21天里,她的生物钟变成了“队员睡了她查岗,队员醒了她备课”:凌晨3点逐个检查队员宿舍的门窗密封性,清晨6点盯着大家练穿脱防护服,深夜10点在工作群里发次日通勤路线风险点提示。方舱里的患者记得,那个总弯着腰听他们说话的“公姐”,会把自己的牛奶分给失眠的大妈,会带着队员跳改编的“呼吸操”,会在心理小讲堂上讲“病毒就像不听话的熊孩子,咱得哄着治”。而队员们记得,公宝霞总把最危险的夜班留给自己,脱防护服时会站在每个人身后当监督员,直到最后一个人消毒完毕才肯摘口罩——她的脸上,早已勒出了紫红的“勋章”。
2021年一个夜晚,公宝霞刚把护理部的年度总结写完,又接到了病房医生的“求助”:有一名特殊患者,因为躯体情况和精神病情原因,不吃外面的食物,并认为所有食物都有毒。“我来。”公宝霞没有过多言语,行动胜于话语。第二天清晨5点,公宝霞提着保温桶出现在病房,保温桶里装的是小米粥、蒸蛋羹,还有她特意在家烙的糖饼。“张姐,你闻闻,这是咱东北的豆油香,毒不着人。”连续12天,公宝霞每天从家到单位往返30公里,变着花样地做着患者能接受的饭菜。张大姐的家属托医生送来红包表示感谢,她直接塞回家属手里:“你家里比较远,患者的状况又不好,作为护士长,吃饭这种小事你交给我,就放心吧!”
这样的事,在公宝霞35年的护理生涯里不算新鲜,给无人陪护的大爷剪指甲,帮离家出走的少年补衣服,把自己的护手霜分给长期卧床的患者擦干裂的脚跟……护士们说她是“硬核护士长”——查岗时连床头柜的角度都要纠正;也是“豆腐心”——患者一句“谢谢”,能让她偷偷抹半天眼泪。
白发里的铮铮誓言
如今的公宝霞,鬓角已有了明显的白发,但穿起那一袭白衣依然身姿挺拔。有人问她,35年守着病房,值吗?公宝霞指着办公室墙上的照片——那是16个“平头姑娘”在方舱门口的合影,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勒痕,却笑得比阳光还亮。
“护理不是惊天动地的事,是把‘怕’变成‘敢’,把‘难’变成‘暖’。”从武汉火线入党时攥紧的拳头,到日常查房时轻拍患者肩膀的温柔,公宝霞用35年的坚守证明:最动人的誓言,从不在豪言里,而在每个俯身服务的瞬间里;最厚重的荣誉,不在奖状上,而在患者眼角那滴被温柔拭去的泪里。
这就是公宝霞——一个把青春织进白衣,把初心熬成岁月的护理人。她的故事,从来不是孤勇者的传奇,而是万千医护人员用平凡书写伟大的缩影: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责任,所以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