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桂侠,女,1975年3月生,北京市顺义区光明街道金汉绿港社区居民,顺义区公共文明引导员。
16年来,马桂侠坚持每天都去孤寡残疾邻居王中兰家“报到”,不光照顾王中兰的日常生活,更是包揽全部医药费。2021年,马桂侠深夜冒雨将危房中的王中兰背出,倒塌瞬间救其一命,后又协助办理安置房、残疾证和低保,持续提供生活照料。马桂侠的无私帮助让无家可归的王中兰有了生活的保障和情感的寄托,展现了守望相助的邻里情深。
坚守承诺 相伴重塑新生
马桂侠娘家村里有一位从河南嫁过来的邻居,马桂侠习惯称她“二姐”。二姐名叫王中兰,2005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离异后,儿子也随父亲离开,至今杳无音讯。二姐身体一直不好,患有血管性痴呆、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离婚后一个人生活,无依无靠。2009年的一天,王中兰因患脑血栓导致瘫痪在床,身边无人照顾,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马桂侠得知后立刻自掏腰包买了米面油和生活用品来到二姐家看望。
“二姐,你今天吃药了吗?”马桂侠坐在王中兰身边问,王中兰无奈地说:“妹子,能吃饱就不错了,哪还有钱吃药啊!”“二姐这可不行,走,咱去医院。往后你的药费、生活费我全包了!”随后她将王中兰抱进车里,赶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这一句承诺的背后是长达16年的坚守。自那时起,马桂侠每天都会去王中兰家看望,从洗衣做饭到陪聊疏导,用琐碎的日常行动重塑了王中兰活下去的信心。
马桂侠家也不富裕,她从2021年开始做公共文明引导员,每月有点儿补贴,再加上打零工的钱,除了家里的吃穿用度,还要支应“二姐”的开销。十几年来,她已帮“二姐”支付了3万多元医药费。居民们曾劝她“非亲非故何必自找麻烦”,她翻出医药费单据和护理记录,说:“她喊我一声妹子,我就得担起这份情。她活一天,我就管一天。”一路走来,家人的支持是马桂侠坚持下去最强有力的后盾。
马桂侠的手机里至今仍保存着一条2015年的短信“桂侠,今天我自己能坐起来了!”——那是王中兰患病后第一次独立起身时,托人发来的喜讯。
生死关头 展现无私大爱
为了便于联系,马桂侠给王中兰买了一部手机。2019年夏天,马桂侠正在家里做家务,王中兰突然打来电话,接通电话后王中兰言语不清,最后甚至没了声音。马桂侠心里一惊,立刻扔下手里的活儿开车赶到王中兰家,一把推开大门,发现王中兰正痛苦地蜷缩在院子里。她迅速把二姐扶到车上赶往医院,检查发现是脑血栓复发,需要立刻手术。
马桂侠立即给王中兰办理住院,安排手术。王中兰身体基础条件差,加上脑血栓位置特殊,术后需要在重症监护室观察恢复。看着“二姐”被推进重症监护室,马桂侠泪流不止,她早已把王中兰当成自己的亲人了。王中兰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三天三夜,马桂侠也在重症监护室外守了三天三夜。
出院后,王中兰时而清醒,时而神志不清,马桂侠虽然照顾得无微不至,但还是出了意外。一天,王中兰外出很久未归,马桂侠顶着烈日找遍了村里各个胡同,最后通过监控发现王中兰朝着河边去了。她赶忙跑到河边,只见王中兰摔倒在河边站不起来,但手里紧紧攥着一把野菜。“我知道你想吃野菜了,就想给你找点儿”,王中兰的喃喃自语,让马桂侠泪如雨下。她前一天吃饭不经意提起的事,“二姐”却放在了心里。她紧紧搂住王中兰:“以后我再也不爱吃这野菜啦,我只要你好好活着!”
舍身施救 超越血缘深情
2021年某天夜里下起了瓢泼大雨,马桂侠想起王中兰住的老房子破败不堪,就立刻开上车赶往王中兰家。当马桂侠冲进王中兰住的老屋时,墙体已裂开两指宽的缝隙,雨水正沿着缝隙流下来。她一把背起王中兰往屋外跑,刚跑出屋子不到十米,身后的房屋轰然倒塌,飞溅的瓦砾擦过她的后背。马桂侠一口气将王中兰背进车里。劫后余生的王中兰颤抖地握着她的手说:“是你从阎王手里把我抢了回来。”
房屋坍塌后,马桂侠带着王中兰奔走申请临时安置房、残疾证和低保。最终,经过不懈沟通,在镇里、村里的帮助下,王中兰搬进了修缮一新的房子,床头还贴着马桂侠手写的用药时间表,冰箱里整整齐齐码着胰岛素针剂。王中兰逢人就说:“我没儿没女,但老天给了我个亲妹子。”
16年光阴,马桂侠从青丝到白发,用5000多个日夜的坚守,为毫无血缘关系的王中兰托起生的希望。从日常照料到争取社会保障,从承担医药费到救命于危房,马桂侠帮助王中兰摆脱了孤独,战胜了病痛,这份超越亲缘的守护,在城市化进程中愈发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