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骥雄,男,中共党员,现任白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科长、主任医师。
曾获“全国艾滋病防治先进个人”“甘肃省卫生健康行业骨干人才”等称号。他扎根基层三十余载,身披白甲却常行于乡间小路,手握数据更心系百姓疾苦。从艾滋病防控前沿转战慢性病管理主战场,这位54岁的公共卫生老兵始终践行着“防病于未萌,治病于未发”的职业信仰,用脚步丈量着基层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从“防艾先锋”到“慢病管家”
早年担任艾滋病防控负责人期间,他动员目标群体建立“同爱之家”等自发性组织,使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成为现实。因其突出贡献,2013年获评“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面对慢性病井喷式增长的严峻形势,他主动转型挑起全市慢性病防控重担,参与多层级技术文件编制与能力建设,承担基本公卫生慢性病管理模块培训,赴多个重点县区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对数十项慢性病管理质控难点提出改进方案。他牵头制定《白银市慢性病医防融合技术方案》等,创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管理网络。
筑牢慢病管理“健康堤坝”
作为公共卫生专家,他目睹了太多令人揪心的场景:高血压患者被头痛头晕折磨,糖尿病患者眼前的世界日渐模糊,慢阻肺病人每一次呼吸都异常艰难……
他深知,问题出在基层慢性病管理的薄弱环节,患者们往往“带病生存”,生活质量严重受损。这份沉甸甸的现实,像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头,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能让乡亲们就这样被慢病拖垮!”这个念头,成了他行动的号角。为此,他每年精心组织多场针对乡镇级慢性病健康管理师资的专项培训。并充分利用每一次下乡技术指导的机会,“见缝插针”地组织覆盖所有村级医师的实操培训。因时间宝贵,他常常在培训现场恳请“再多给我一点时间”,因此,错过饭点是常事。当结束一天的高强度工作,返程途中在夜色中赶路、熬夜整理资料更是家常便饭,他如此煞费苦心只为让知识真正“落地”。他不仅是组织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每年开展的线下讲座超过60余场,足迹遍及白银市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
铺就特殊群体康复之路
在会宁县一个偏远的山村,姬女士被家人用农用三轮车艰难地送至当地卫生院。现场的情景令人揪心:姬女士病情正处于急性发作期,情绪失控,时而哭喊,时而狂笑,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经过现场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评估,诊断结果明确:患者急需进行应急医疗处置。
面对患者病情和艰难的家庭处境,他立即协调当地相关部门,紧急组建起针对姬女士的关爱帮扶小组;多方联络落实了免费的救护车用于护送转院;积极争取相关项目为其申请减免医疗费用,力求最大程度减轻这个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就在一切都安排妥当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了:患者的丈夫,迟迟不肯同意送医,他知道,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其缘由。他没有简单催促,而是选择了“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原来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在送患者就医期间,将会面临基本生活来源断绝的现实困境。他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拿出了一部分钱交给患者的丈夫,作为他们家庭在治疗期间临时应急的生活补贴,姬女士的丈夫深受感动,终于配合送医。
从青丝到华发,马骥雄用三十年光阴诠释着“上医治未病”的深刻内涵。他总是将“荣誉属于过去,百姓健康才是永远的满分答卷”这句话挂在嘴边,在这条没有硝烟的公卫战线上,这位白衣战士依然步履坚定,向着“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的理想不断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