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卫平,男,1963年1月生,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小浦镇文联主席。
马卫平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他一手打造了岕里文艺志愿服务队,还创办了“小京班”来传承国粹艺术,其团队成果斐然,曾8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他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八都岕的文旅融合工作,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基因,抢救并挖掘濒危的婚俗文化,精心打造了“岕里婚庆”民俗项目。在他的努力下,岕里婚庆博物馆获评“浙江省五星级博物馆”,还带动景区年增收1000万元,长兴县小浦镇方岩村也因此被评为历史文化村落。马卫平曾获“和平杯”少儿京剧杰出贡献奖、浙江省“艺术乡建”带头人、“浙江好人”等荣誉。
岕里京腔的“文艺复兴”
20世纪50年代初,长兴县小浦镇方岩村的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全县首个村级艺术团体——方岩京剧团。当时,这个仅有100多名劳动力的山村,竟有80多人加入剧团,方岩村也因此被誉为“浙北京剧戏迷村”。然而,进入21世纪初,随着年轻人纷纷离乡,戏台上只剩下耄耋之年的老者,京腔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资深戏迷马卫平感慨道:“必须培养接班人,不能让戏迷村的文化断层了。”
2002年,马卫平与几位老戏迷商议后,组建了岕里文艺志愿服务队,并向方岩完小提出创办“小京班”的建议。起初,家长们并不支持,志愿队成员便翻山越岭,挨家挨户进行家访劝说;没有教室和教师,志愿队就找块空地自己教学;缺少道具和服装,几位大老爷们还学起了针线活,自己动手制作……就这样,春去秋来,23年过去了,“小京班”的志愿团队从最初的草根班子逐渐变得专业起来。这个“完全零收费”的课后戏曲班,先后让300余名儿童登上了央视舞台,走出了3位国家二级演员,还帮助167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艺考改变了命运。当稚嫩的童声在方岩村的戏台上响起,这个沉寂已久的村庄终于再次焕发出了文艺的气息。
岕里民俗的“涅槃重生”
“马老师,以前岕里热闹喜庆的嫁娶民俗,能不能也像戏腔一样恢复往日的热闹呢?”2014年,一位村内老者的偶然询问,让马卫平心中一动:“这不就是我们文艺志愿队该做的事吗?”只要有心,事情就一定能做成。此后8年,马卫平带着队员们开启了“文化寻根”之旅。为了完整记录“岕里婚庆”的流程和细节,他翻山越岭,走遍了23个自然村,还在县档案馆泡了整整142天,翻阅了上百万字的史料。各怀才艺的志愿队员们也纷纷加入岕里婚俗演出的排演中,合力将从明清时期传承至今的婚俗进行了体系化的展示……当首秀当天唢呐吹响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这个濒临失传的文艺项目,终于“涅槃重生”了。
婚俗演出的场地也被改造成了集岕里婚庆博物馆与乡村文化大礼堂于一体的“文艺根据地”。村民们纷纷自觉参与志愿服务,“杏福大妈”志愿队也应运而生。她们在这里和村民们过大年、庆端午,还宣讲移风易俗新风尚……8年前的马卫平或许不曾想到,岕里婚俗这个文艺项目的成功“复活”,会成为乡村文化挖掘与打造的典范案例,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机遇。
岕里生活的“杏福”升级
岕里婚俗1.0版本取得巨大成功后,马卫平并未止步,他又创新推出了三道茶、红绳祈福等沉浸式互动体验,将原本的单线式打卡游览升级为环线式的2.0体验版本,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如今,岕里婚俗已成为移风易俗的典范,形成了完整的婚庆产业链,吸引着周边各个乡镇的新人慕名而来;更有不少青年选择到这里创业,乡村美术馆、乡村咖啡馆、乡村研学等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点亮了乡村的艺术生活。如今的方岩村,村民们通过参与婚俗演出每年能增收2000多元;八都岕景区因文旅项目的引入,年增收超过1000万元;“杏福”志愿团队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从42年前的几个人发展成了几百人的大家庭,服务累计惠及上百万人次,形成了全域性的品牌……
退休后的马卫平又担任起了县文化特派员,生活依旧充实而忙碌。他为志愿队创作了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京剧唱段的传唱作品,为“杏福大妈”团队改编了传统摊簧用于政策宣讲,还为村文化礼堂编写了《岕里家训》,传承家风文明……在他的影响下,身边的“文艺圈朋友”也纷纷加入乡村文艺创建中来,为方岩村培养出了一大批本地画家、摄影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