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佐天(1881年—1912年),江苏盐城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天赋聪颖,好文爱武。1897年因家境日衰,16岁的孟佐天在家乡开设私塾,一边教书,一边习武。当时,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先后与列强签订庚子、辛丑等条约,孟佐天痛心疾首,经常与同乡青年孟蕴华、孟铁珍研讨国事,痛恨满清腐败无能,深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担忧,其时乡人誉为“孟氏三杰”。1906年三人一同去南京,投南洋陆军第九镇当兵。在第九镇新军孟佐天先后结识了柏文蔚、熊成基、范传甲、伏龙等革命党人,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坚定了民族革命的信念。不久,入陆军兽医学堂学习。毕业后,授正军校,留营服务。经中国同盟会江苏主盟人章梓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孟佐天和伏龙协助熊成基发动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只身潜回故里,在青年中传播反清排满思想。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孟佐天渡江南下,在皖省民军领袖柏文蔚部下供职。同年11月,奉柏文蔚的命令到安东一带集合会党,组织人马,参加苏浙皖民军会攻南京的战斗。1912年1月率部两千余人渡江北上,进至东沟、益林,为清吏间谍离间,部队解体,孟佐天也险些遇害。不久,柏文蔚派孟佐天和王士英率人枪百余前往海州组织起义。途经宝应,孟佐天一行人入城筹集军需。该县军政府负责人李春煦、王棣山、鲍友恪拒不理睬,反说孟佐天出示的证件纯系伪造,将其逮捕杀害。孟佐天遇害后,宝应百姓义愤填膺,在夫子庙大门两旁书写一副对联:“夫子庙前戕孔孟;观音庵里捉高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追认孟佐天为革命烈士,并处决了杀害孟佐天的元凶王棣山、鲍友恪。1927国民政府追赠孟佐天为陆军中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