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风,女,1967年8月生,曹宗臆,男,1965年4月生,二人系夫妻,均为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金峰街道东化社区居民。16年前,他们收养了先天残疾遭遗弃的婴儿二郎(化名),即便生活的重担压得有些喘不过气,却从未因生活艰辛而退缩。从训练二郎用残疾肢体吃饭、洗澡,到教他走路,再到学会骑自行车,杨贵风夫妇在5800多个日夜中始终不离不弃。夫妻曾获“江西好人”等荣誉。
寒夜拾孤 雨巷中的生命邂逅
2009年11月26日傍晚,冷雨夹杂着寒风。杨贵风下班回东化社区铁路宿舍,一心想着给儿子做晚饭。路过拐角时,一阵婴儿啼哭穿透风雨。她看到电线杆下纸箱里,有个刚出生没几天的婴儿,小脸冻得青紫,正无助哭喊。杨贵风焦急呼喊,却只有风声回应。她深知危险,赶忙报警,获同意后抱孩子回家。顾不上浑身湿透,她拿出儿子的奶粉喂孩子。此后,她一边照料,一边打听孩子亲属。
然而,寻亲启事石沉大海,毫无回音。杨贵风却在办理收养手续期间发现婴儿右肢异常、全身颤抖,为此夫妇两人急忙带孩子去省儿童医院检查,诊断结果确诊为左脑萎缩。第一次诊断和治疗费用就花光她1万多元积蓄,可她却没有丝毫犹豫,一心只想治好孩子。杨贵风的丈夫曹宗臆十分支持妻子的决定,他说二郎身世可怜,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砸锅卖铁也要治好他!从此,杨贵风夫妇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求医之路。只要听闻哪里有治疗的希望,她就毫不犹豫地带着二郎前往。然而,治疗之路布满荆棘,由于病情的特殊性,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但杨贵风夫妇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
抉择时刻 困顿中的生命承诺
二郎哥哥回忆,16年前的一天,母亲抱着个路边捡到的婴儿回家,说以后这孩子就是家里的一员了。当时年纪尚小的他,脑袋瞬间一片空白,满心都是抗拒。平静的生活突然被打破,他实在想不通为何要接纳这个“不速之客”。于是,他冲着母亲大喊:“家里有我还不够吗?养他不是自讨苦吃?”随后,一气之下摔门而去,在亲戚家一住就是两个月。
在亲戚家的日子,他嘴上不提那个婴儿,可心里却总忍不住惦记家里。母亲时常打来电话,每次都在讲弟弟成长不易。弟弟身体差,频繁生病,为了治病跑遍多家医院,花了家里不少钱。即便如此,母亲依旧坚定,她说:“孩子既然到了咱家,我就得负责到底,他可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啊。”这番话如重锤般敲在他心上,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态度。回到家,看到父母每日为了兼顾全家和生病的弟弟忙得脚不沾地,他心里的抵触悄然消散。当他试着去接触弟弟,发现弟弟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每次看到他都会露出纯真的笑容,那一刻,他彻底接纳了弟弟。
这些年,为了给二郎攒钱买房,一家人过得十分节俭,每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他也主动帮父母照顾弟弟,分担家务,希望能让父母轻松些。如今,兄弟俩感情深厚,邻居们见了都夸赞父母善良,把两个孩子都教育得这么好。
破茧之路从残疾弃婴到阳光少年的蜕变
二郎自幼身体发育比同龄人迟缓,还患有天生脑萎缩。为让他接受更多外部刺激、加强运动,只要天气好,杨贵风就带他去佛岭水库“轧马路”。从训练二郎用残疾肢体吃饭、洗澡,到教他走路,再到学会骑自行车,杨贵风夫妇在5800多个日夜中始终不离不弃。邻居回忆,二郎小时候,杨贵风夫妇常往医院跑,精神和经济的压力让夫妇两人疲惫不堪。
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的智力发育远超医生预期。2016年,二郎顺利入学,如今已经长成阳光开朗的少年。他喜欢在操场上奔跑,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作业本上的字迹工整清秀。每当有人夸赞,他总是腼腆地笑着:“是爸爸妈妈教得好。”35岁的哥哥也早已把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弟弟”视为至亲。“只要他能读书,供到什么时候都可以。”这份手足之情,让这个家庭更加温暖紧密。
如今,二郎已经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中茁壮成长,他的笑容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而杨贵风、曹宗臆夫妇的善举,也成为了社区里口口相传的佳话,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传递着爱与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