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男,1980年3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第二完全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26年来,他辗转青海省囊谦县中小学等5所学校,怀揣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将满腔热血和智慧倾洒在农牧区的教育事业上,始终坚守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寒牧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与使命。
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
自投身教育事业的那一刻起,潘峰便将“立德树人”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面对农牧区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他深知教育是他们改变命运、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关键。因此,他常常说:“教育是农牧区孩子们心中的明灯,我要用知识和爱心为他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潘峰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适合农牧区孩子的教育模式。他深知,仅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他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变得活跃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在海拔近四千米的乡村学校,潘峰一待就是十年。那里不通公路、没有水电、没有信号,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然而,潘峰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身兼多职,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一肩挑,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点亮了孩子们的求知之路。
为了坚守岗位,潘峰无法照料远在山东老家的父母。2022年冬天,母亲病危时,等他辗转两天两夜赶回家乡,却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提及此事,这个高原硬汉哽咽道:“作为儿子,我亏欠太多……”。对孩子的愧疚同样刻骨铭心。儿子从小学到高中基本上都是独自生活,妻子曾含泪质问:“你心里只有学生,自己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吗?”他无言以对,只能将泪水咽进心底,转身继续为牧区的孩子们备课到深夜。
26年如一日,潘峰始终吃住在学校,将学校视为自己的家。他的身影穿梭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了孩子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从乡村到县城,从寄宿制到走读制,无论环境如何变迁,他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用爱和智慧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空。
勇于创新 引领潮流
潘峰深知,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他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农牧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他倡导“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他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此外,他还开创了“行走的思政课”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师生行走,知行合一”“课程行走,整体育人”等行走活动,他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自然,在实践中感受教育的力量和意义。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也为农牧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爱心育人 温暖心灵
刚参加工作时,潘峰目睹许多学生因贫困辍学。班里聪慧的藏族男孩布周因家里要供弟弟读书被迫退学,临走前含泪将哈达系在他办公室门把手上。这一幕成为他心中永远的刺,“如果当时我能多做些什么……”自2008年起,他白天教书,夜晚四处联系公益组织,累计为一万余名困难学生争取到助学金;自掏腰包为学生购置冬衣,连续十年用工资补贴学生学费。当曾经辍学的才旺求吉带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重返校园,抱着他说“潘峰老师,我终于能去看您说过的大海了”,潘峰在高原的寒风中泪流满面。
潘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他说:“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唤醒;是点燃希望之光、照亮未来之路的伟大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