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欢,石泉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综合受理股副股长。
晨光掠过政务服务大厅的玻璃窗,照在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窗口的台面上。周家欢已将厚厚的法规汇编摆放整齐,指尖轻抚《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条文——这是她在岗位上的第十七个年头。窗口前往来的办事群众、电脑里不断更新的登记业务系统,都在诉说她与“市场准入第一道关卡”的故事。在她心中,这方小窗口既是审批服务的阵地,更是守护法治尊严的前沿,每一次键盘敲击、每一次材料核对,都藏着对法规的敬畏与对责任的担当。
以法为纲,把好审批“安全阀”
“周姐,这材料能通融下不?我们行业都这么办,从没出过问题。”初秋的一个上午,某公司经办人小张急得额头冒汗,手里的变更申请材料被捏得发皱。周家欢接过申请材料,目光停在“股东出资方式”栏,上面写着“以某专利使用权无限期出资”,而《公司法》明确规定,知识产权出资需明确使用期限,且不得超过公司经营年限。
她没有立刻否定,从抽屉拿出标注密集的《公司法》释义,翻到对应条款,指着加粗字体说:“小张你看,这里写得很清楚,专利使用权可作为出资,但必须约定使用期限。你们写‘无限期’,看似方便,实则藏着风险——万一后续公司股权变更,或专利所有权方收回授权,这笔出资就成了糊涂账,不仅影响企业征信,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小张愣了愣,焦灼渐渐转为理解:“原来这里面有这么多讲究,我还以为就是走个形式。”周家欢笑着递过便签,上面列着需补充的材料清单和法律依据:“不是我们较真,是法规不允许‘差不多’。现在解决了问题,你们以后经营也踏实,这才是对你们负责。”
这样的场景在她工作中屡见不鲜。为把好审批关,她将常用法规整理成“口袋书”,有空就研读,遇疑难条款便请教法律顾问,直到彻底弄懂。“审批人员手里的笔,轻的是材料,重的是责任。”她常对同事说,“我们多一分细心,市场就少一分风险。”
依法创新,按下服务“加速键”
“周老师,我们公司想在周边县区开几家分店,听说能办‘一照多址’,具体怎么操作呀?”一家连锁餐饮企业负责人李女士来到窗口,满脸期待。
“一照多址”是近年推出的新型登记模式,能为企业节省时间和成本,但很多企业对具体规定不了解。周家欢没有直接回答,先拿出《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指着相关条款解释:“‘一照多址’确实能简化流程,但并非所有企业适用,比如涉及前置审批的行业就有特殊规定。你们是餐饮企业,得先确认分店是否符合食品经营许可条件……”
为让企业更直观了解政策,周家欢早将“一照多址”“个转企”等新兴登记模式的法律依据、适用范围、流程和注意事项,整理成图文并茂的“法规解读小贴士”,还配上案例说明。“你看这张图,”她指着小贴士上的流程图,“这是办理‘一照多址’需准备的材料,这几项是法规明确要求的,缺一不可;这部分是禁止性规定,比如经营范围涉及许可审批的,就不能适用这个模式……”
李女士边听边记,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多亏你讲得清楚,不然我们可能要走弯路了。”在周家欢指导下,李女士的企业很快备齐材料,顺利办完登记,比预期提前近一周。“以前觉得审批又严又慢,现在才知道,只要合规,效率能这么高!”李女士感慨,“你们既守规矩,又给我们方便,这服务真暖到心里了。”
普法同行,播撒法治“种子”
“同志,我就想开个小百货商店,卖些日用品和小零食,为啥经营范围不能写‘小零食销售’啊?”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拿着登记申请表,有些激动地问。他是第一次开店,对经营范围登记规定不了解。
周家欢连忙请大爷坐下,递上一杯热水,耐心解释:“大爷您别着急,不是不让您卖小零食,是法规有明确规定。您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经营范围规范化表述里,没有小零食这一表述,属于‘食品销售’,而食品销售包含很多类别,预包装食品和散装食品的登记要求就不一样,还涉及食品经营许可……”
她没有直接说“不行”,而是从法规背后的原因讲起:“您想啊,如果经营范围写得太笼统,后续监管就没法精准落实,万一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您受损失,消费者也没保障。现在按法规把经营范围写清楚,您知道该办哪些手续,监管部门也能更好指导,这其实是帮您规避风险。”
为让大爷更明白,周家欢举例:“就像开车得有驾照,不同车型需要不同驾照一样,卖小零食也得符合相应规定。您先办‘预包装食品销售’登记,再去办食品经营许可,这样既合法又安全,开商店也安心,对不?”
大爷听后,怒气渐消,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是这么回事,我以为你们故意刁难我呢。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合法经营才能走得远,你说得对!”
在周家欢带动下,窗口渐渐形成“办一次业务、普一次法律”的氛围。同事们遇到群众疑问,都会像她那样,用通俗语言解读法规,用真实案例说明道理。有群众在意见本上写道:“来这里办事,不仅办得顺利,还学到了法律知识,真是既明白又踏实。
十七年的工作经历,8年的窗口经验,周家欢经手的登记业务超二万件,实现零差错、零投诉。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她对法规的忠诚、对责任的坚守、对群众的热忱。她用严谨态度审核每一份材料,用耐心话语解答每一个疑问。她像一颗铆钉,牢牢铆在市场准入岗位上,用坚守为优化营商环境筑牢法治基石,诠释着“法者,治之端也”的深刻内涵,成为行政审批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