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义友,男,中共党员,生于1972年10月,现任汉阴县汉阳司法所所长。
该同志无论是在村任村干部,还是在镇工作,始终积极参与基层调解工作,认真对待矛盾纠纷工作,三十六年如一日,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基层调解事业。汉阳群众评价他“政策讲得透、心结解得开、办事靠得住”。多年来,共调解矛盾纠纷800余件,党员干部称其为“基层法治的活字典”,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部门的表彰奖励,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展现了新时代基层司法干部的过硬担当。
一、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扎根基层无悔奉献
该同志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参加工作起,便深深扎根于汉阳这片土地,1989年在村担任乡村教师,2002年起在长红村委会任职,2014年通过优秀村干部招考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先后在综治办、农综站、市监所、司法所多岗位工作。他始终初心不改,使命在肩,三十六年的基层经历以及多岗位的群众工作调解经验,使他深刻理解民情民意,每当群众遇到矛盾纠纷,都会请他做“话事人”,经过他耐心细致的调解,往往能达成让双方满意的结果,探索出了一条法理情深度融合、政府与社会协同发力的基层调解新路径。
二、精通业务,履职尽责,维护稳定成效显著
作为司法所所长,胡义友同志深知责任重大。他刻苦钻研司法行政业务知识,熟练掌握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断提升自身履职能力。人民调解是司法所的核心职能,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他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以及多年来在基层工作中练就的善于与群众打交道、擅长化解矛盾的本领,始终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无论是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还是山林土地、债务合同等争议,他总是冲在第一线,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细致调查核实情况,依据法律和政策,融情于理地进行调解。2025年2月,汉阴兴澄贵雨劳务队在拆除原天池村砖厂时,遭到原法人沈某阻拦,双方因废旧设备及厂房补偿问题陷入僵局,导致无法施工。胡义友率司法所同志迅速介入,采取“背对背”沟通方式,分别听取双方诉求,并通过走访摸清事实脉络,多次深入双方当事人家中了解具体情况,在厘清争议焦点后,他组织“面对面”调解,引导当事人将诉求摆上桌面,聚焦问题实质。通过反复释法明理、分析利弊,胡义友提出了兼顾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最终促使达成调解协议,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今年以来,他亲自参与并成功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有效防止了“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为辖区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他积极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提升群众法律意识;认真抓好社区矫正对象监管教育和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咨询和援助,全面履行了基层司法所的各项职能。
三、心系群众,作风朴实,情法交融促进和谐
胡义友同志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开展工作。他作风深入,平易近人,没有架子,经常走村入户,与群众拉家常、问冷暖,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难。在调解纠纷时,他不仅是依法断案的“裁判员”,更是耐心疏导的“心理师”和热心助人的“服务员”。他坚持“法、理、情”相统一的原则,既讲法律的刚性,也讲人情的温度,更讲道理的公正,许多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在他真诚、耐心、细致的工作下得以圆满解决。他常常为了一个纠纷多次上门,不厌其烦地做工作,直到双方握手言和。群众都愿意找他反映问题、寻求帮助,把他当作值得信赖的“贴心人”和“和事佬”。2025年初,白庙村两户村民因0.3米宅基地权属问题爆发激烈冲突。该纠纷始于2005年土地确权,历时二十余年、多次调解未果,近期更由口角升级为肢体冲突。胡义友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联合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赶赴现场稳住局势。他运用“法理情”融合工作法,一方面援引《土地管理法》厘清权属界限,用通俗案例讲解法律条文;另一方面唤起双方世代为邻的乡土情谊。经过连续八小时耐心疏导,一方主动让出争议土地,最终促成和解。这场积怨的圆满化解,充分体现了他对矛盾隐患的敏锐判断、法治思维与乡土智慧的有机结合,以及高效协同的多部门处置能力。
四、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永葆清廉政治本色
作为一名老党员,胡义友同志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他严格遵守各项党纪法规和廉政规定,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不徇私情。在调解纠纷、办理业务过程中,始终做到清正廉洁,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从未利用职权谋取任何私利。他要求全所人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出了一支风清气正、业务过硬的基层司法行政队伍。
胡义友同志三十六载扎根基层,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都是群众第一时间想到的“和事佬”“知心人”,在人民调解等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展现了新时代基层司法行政干部的良好风貌。
|
|